我最近曾報道過(1),我參加了歐洲專利局(EPO)舉辦的網絡研討會,討論了他們在歐洲大學專利和創新報告中的一些發現(2)。這份全面的報告詳細分析了來自歐洲專利局所有成員國1200多所歐洲大學的專利申請。因此,報告不僅包括歐盟成員國大學的詳細數據,還包括英國、瑞士和挪威等非歐盟成員國大學的詳細數據。
報告強調其數據涉及直接專利申請(以大學為申請人的專利申請)和間接專利申請(以第三方為申請人,但包括一名或多名大學學者作為發明人的專利申請)。通過同時納入直接和間接專利申請,該報告旨在更清晰地描繪歐洲大學在創新和專利領域發揮的作用。間接專利申請包括大型實體和初創企業提出的申請。該報告通常使用“初創企業”一詞,需要注意的是,該詞既包括從大學中剝離出來的公司,也包括與大學無關但希望利用大學的知識產權(IP)的新興公司。
報告發現,2019年歐洲專利局(EPO)收到的歐洲專利申請中,有超過10%直接或間接源自歐洲大學,而2000年這一比例約為6%。雖然從歷史上看,大學可能更注重教育和學術研究,但知識轉移(將信息、技能或專業知識從一個人或一個團體傳遞給另一個人的過程)越來越被視為對大學的重要性,申請數量的增加恰當地反映了這一點。
此外,直接申請與間接申請的相對比例也有所增加,表明大學和/或其技術轉讓辦公室(TTO)在尋求和保護大學原創知識產權方面發揮著更積極的作用。報告表明,直接申請更可能基於那些仍需尋找商業化途徑的研究,而間接申請則更多地響應行業需求。假設情況屬實的話,那麼大學需要為其直接應用找到創收途徑,例如通過向現有實體進行許可或通過成立分拆的公司,並向分拆出來的公司進行知識產權許可。分拆的公司通常涉及大學員工和初始大學股權,而且幾乎都位於原屬大學附近。因此,分拆公司的成立需要大學提供大量額外資源和支持,而不僅僅是知識產權的產生。
在歐洲專利局(2000-2020年)的專利申請方面,德國大學提交的專利申請最多(24.1%),其次是法國(18.0%)和英國(12.3%)。此外,每名全職研究人員提交的專利申請數量顯示,英國遠遠落後於德國和法國,儘管報告中並未明確說明“研究人員”一詞是如何定義的。然而,就專利申請總量而言,德國大學僅占國內申請人提交的所有申請的5.8%,而法國和英國大學分別占10.9%和13.9%。這或許表明了各國在工業構成上的差異以及大學在整體創新方面在每個國家所發揮的相對重要性。
在同一時間段內,德國和法國分別有12所和15所大學至少提交了250項直接專利申請,但英國只有4所大學(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大學學院)屬這一類別。此外,在此期間,這4所英國大學向歐洲專利局提交了6000多項(直接和間接)專利申請,占英國大學所有歐洲專利申請總數的45%以上。雖然這些大學經常獲得最多的研究資金,並被公認為擁有最大的技術轉移辦公室,但就比例而言,它們在歐洲專利局申請的專利數量仍然比其他英國大學多得多。嘗試更好地理解英國國內以及法國和德國大學之間的這種明顯差異,將會很有趣。
英國和愛爾蘭的情況比較特殊,因為它們是歐洲僅有的兩個高等教育經費主要來自學生學費的國家(部分由國家補貼)。雖然英格蘭也提供了高等教育創新基金(HEIF),以及北愛爾蘭、威爾士和蘇格蘭地方政府也提供了一些類似的技術轉讓資金(儘管金額較少)。但在其他地方,典型的歐洲高等教育機構仍然有三分之二的收入來自基本的國家撥款(3)。由於來自英國的學生的資助單位減少(4)和國際學生人數的減少,許多英國大學在財務可持續性方面面臨挑戰,因此,由於資源緊張,許多英國大學可能很難增加申請的專利數量。當然,我們與許多英國大學合作的經驗表明,他們的專利預算越來越緊張,技術轉移辦公室必須對知識產權的商業化潛力和退出策略進行更全面的初步審查,然後才能決定是否申請專利。當然,如此嚴格的初步審查可能會導致專利申請數量減少,但質量更高。然而,如果僅僅因為缺乏資金而放棄潛在的優質專利申請,那將令人擔憂。考慮到這一點,我們很有興趣瞭解未來幾年英國大學專利申請數量的發展情況,以及“四大”與其他英國大學之間是否會拉開更大的差距。
報告還研究了利用大學衍生出來的知識產權提交間接專利申請的初創企業(包括分拆企業),並發現12%的學術專利由歐洲初創企業提交,但其中四分之三的公司僅從25所歐洲大學獲得知識產權。 在英國,值得注意的是,擁有最多專利申請的4所大學也與最多初創企業有關,這些初創企業都擁有源自大學的知識產權(分別為80-93項)。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許多其他英國大學正在尋求增加衍生公司的數量,同時確保衍生公司的質量。英國大學衍生公司投資增長了五倍,從2014年的10億多英鎊增長到2021年的50多億英鎊(5),這證明了英國衍生公司的高質量。
每所大學在成立分拆公司方面的能力和/或意願各不相同,但整個歐洲的趨勢是,申請專利最多的大學往往也是創建分拆公司最多的大學。這可能與這些大學的TTO的相對經驗、以及他們如何管理大學內部的創新有關,但也可能與相對資源有關。雖然大學及其技術轉移辦公室有時因要求從衍生公司獲得大量股權和版稅而受到批評,但歐洲大學似乎確實認為衍生公司是轉移知識和將其知識產權商業化的好途徑,而且歐洲仍然是衍生公司創立的好地方。
然而,該報告也指出,在2015年至2019年期間,歐洲大學衍生知識產權申請中近10%的初創企業位於美國,這表明歐洲衍生創新的重要性,但也可能表明美國市場的吸引力以及那裡的中小企業能夠成功地將創新商業化。這種趨勢是否正在增長還有待觀察。
這份報告內容全面,引人入勝。然而,未來5-10年,這些趨勢將如何發展演變,我們拭目以待。特別是,在英國脫歐後,英國大學的專利申請數據將如何演變,與歐洲其他地區相比又如何?英國上屆政府提出了一個願景,即到2035年(6)使英國成為全球創新中心,而英國新政府似乎正在採納這一願景,並認為知識產權的產生對於鞏固英國作為全球科技領導者(7)的地位至關重要。鑒於英國大學在創造和保護新知識產權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英國大學的專利申請量與歐洲大學同行的比較結果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揭曉。
- https://reacts.marks-clerk.com/post/102jmdh/patents-and-innovation-in-European-universities
- https://link.epo.org/web/publications/studies/en-the-role-of-European-universities-in-patenting-and-innovation.pdf
- https://eter-project.com/uploads/analytical reports/ETER_AnalyticalReport_02_final.pdf
- https://www.universitiesuk.ac.uk/what-we-do/policy-and-research/publications/financial-sustainability-uk-universities
- 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media/6549fcb23ff5770013a88131/independent_review_of_university_spin-out_companies.pdf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uk-innovation-strategy-leading-the-future-by-creating-it/uk-innovation-strategy-leading-the-future-by-creating-it-accessible-webpage
- 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ip-for-a-creative-and-innovative-uk-strategy-2024-to-2027/ip-for-a-creative-and-innovative-uk-strategy-2024-to-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