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四分之一的黑色星期五购物者遭遇假冒商品陷阱,品牌必须采取行动以维护消费者的信任并保护品牌的可靠性”
伦敦,2024年11月27日:随着“黑色星期五”和节日购物季到来,零售业迎来了每年销售高峰,全球知识产权事务所麦仕奇(Marks & Clerk)呼吁品牌加强防范,应对激增假冒行径。
经济持续不确定和生活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消费者在购物季变得更加谨慎和克制,寻求高性价比替代品的趋势日益增长,推动了对假冒商品的需求。这是品牌当下面临的挑战。雪上加霜的是,技术进步更加速了假冒商品的传播扩散。
作为帮助品牌应对这些挑战的持续努力的一部分,麦仕奇发布了电子书《现代世界中的品牌保护》(Brand Security in a Modern World),旨在与品牌企业分享可采取的对策和实用指导,以保护品牌价值及投资心血。本电子书概述了零售商如何通过知识产权以及在全球范围内打击假冒和山寨行为的方式来保护其品牌及产品和服务。数据显示,80% 以上运往欧盟的假冒商品来自香港和中国大陆,品牌必须在这些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以便在源头就采取遏制行动。麦仕奇拥有专门团队来支持零售商了解这些市场中知识产权的细微差别。
伴随经济压力增加,品牌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最近的数据说明了形势严峻性。2023年,英国边境管理局(UK Border Force)在节日季到来之前截获了近100万件假冒商品,价值约2亿英镑。英吉利海峡对岸,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的报告称,2018年至2021年间,假冒产品给欧洲服装业造成的年均损失高达120 亿欧元,相当于欧盟服装销售总额的 5.2%。
麦仕奇品牌应用、保护及英国商标诉讼部门的负责人兼《现代世界中的品牌保护》一书的合著者Kirsten Gilbert解释道:
“每年,品牌企业都因卖家售假遭受巨额收入损失。显著的直接经济损失还只是假货经济的后果之一。更为久远的影响是对品牌声誉的损害。品牌被侵害这一现实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更严重的威胁。随着技术进步,消费者越发难以辨别正品还是假货。研究发现,多达四分之一的消费者在黑色星期五购物季会在无意间买到假货。未经检验的电器或有害化妆品不仅会严重妨碍正品的销售,还会深远地损害品牌在最终消费者中的声誉。即使假货没有直接危害性,市面上充斥大量假货的局面也会让消费者对品牌敬而远之,不愿意花大笔钱去购买正品,因为正品的独特性已经大量假货冲淡和削弱”。
造假者并不是唯一的威胁。近年来,竞争对手通过提供“擦边球”的外观相似产品进入市场已成为一个焦点现象,超市货架上出现的山寨产品已经引发了一系列备受瞩目的零售商纠纷案件,使知识产权侵权现象成为媒体眼中流行文化的试金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各企业都在争夺注意力,品牌必须得到充分保护,避免被竞争对手和山寨仿冒者侵权,才能保持在市场上的独特性。
麦仕奇合伙人兼本书合著者John Ferdinand分享了他的建议:
“在品牌生命周期各阶段都做好准备、关注品牌的方方面面——名称、徽标、设计、产品形状——这样企业才能最好地保持品牌独特性。太多企业在产品上市和推广时才开始关注知识产权——但其实只要在产品构思阶段进行布局,就能避免品牌后续发展过程中遭遇的重大困难。
不过,知识产权问题需在产品构思阶段加以考虑之外,在品牌发展的整个过程都需要采取必要措施,才能更好地预测、预防并最终应对来自假货的威胁。”
品牌面临的挑战在不断变化。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市场格局,品牌保护策略必须迅速演变以应对这一变化。社交媒体和数字市场使品牌推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效、能够更有创造性地连接到消费者。然而,消费趋势的快进快出周期也为不法分子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使他们可以利用最新的消费趋势制造廉价的山寨产品。
麦仕奇(Marks & Clerk)英国特许商标代理人Megan Rannard对此总结道:
“山寨仿冒品已自成市场,品牌已越来越难从假货和侵权品中突围。社交媒体网红的崛起加剧了假冒经济的复杂性,大大助长了假冒和山寨产品的传播。这在美容、时尚和珠宝行业尤为普遍,政府研究表明,此类行业的消费者最常根据网红推荐来买商品。因此,品牌所有者必须时刻警惕,查漏补缺,迅速制定应对方案,确保其知识产权战略与市场动态同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