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成式AI内容日益普及的今天,与个人特质紧密相关的声音、人脸等标志能否避免被侵权和滥用(例如用于电信诈骗),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相关侵权纠纷也持续增多。
2024年4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公布了全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的一审判决【案号:(2023)京0491民初12142号】。该已生效的判决认定,当声音能够被相关公众识别时即受人格权保护,若要将声音用于AI商业化使用,必须获得权利人的专项明示授权,仅凭笼统的声音著作权授权并不足够。在该案中,被告录制原告原始声音后,未经许可将录音进行AI化处理并生成商用产品,法院最终判定被告构成对原告人格权的侵权。关于此案的详细分析,可参考我们之前的文章《中国首例AI声音人格权侵权案裁判要旨及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12月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对另一起AI声音侵权案——"孟帅"虚拟配音包案【案号:(2024)川7101民初8969号】*1——作出了截然相反的认定。该判决认为案涉AI声音未侵害原告人格权。该判决已生效并已于近期公开。
两个案件结果截然对立,引发疑问:声音权益的侵权认定标准是否发生了变化?
“孟帅”案概要
原告是一名职业配音演员,在商业配音领域(包括广告、有声书、企业宣传片等)具有经济价值及稳定合作资源,但并非公众熟知的"明星声优"。原告主张其声音在相关公众(如广告商、制作公司)中具有显著识别度。
原告发现被告公司开发运营的"超级配音APP"中,以"孟帅"虚拟角色提供的AI配音包所生成的声音与其本人声音高度相似,因此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侵害其声音人格权并赔偿损失。原告提交了4组声纹比对报告,显示其原声与"孟帅"AI声音相似度达88.32%-95.35%。
被告抗辩称,其AI声音模型基于开源或合法授权的语音训练数据生成新声音,并非克隆特定个人声音;同时强调原告声音缺乏公众知名度,普通社会用户不会将"孟帅"声音与原告关联,不会产生混淆。被告还提交了2组声纹比对结果,显示相似度仅为65.36%和63.46%。
成都铁路运输第一法院在当庭听取原被告声音样本后,认为两者虽存在相似,但均不具备可识别性,不足以使"一般公众"将该声音与原告关联或产生误认。法院未采纳声纹比对报告的证明力,并指出在无证据证明被告存在侵权行为的情况下,原告应对"合理范围内的声音相似"予以容忍。基于此,法院驳回了原告全部诉讼请求。因双方均未上诉,该判决已生效。
该案与首例AI声音侵权案的比较
在训练数据来源方面,首例案件中被告自认其AI声音唯一使用原告声音素材训练而成,而孟帅案中被告声称采用开源或合法授权的混合数据,法院未强制要求被告披露具体训练数据来源,因此被告是否实际使用了原告声音,在事实层面未获澄清。
就被诉AI声音与原告的关联性而言,首例案因被告自认使用原告声音,其人身关联性无争议;而在孟帅案中,法院未采纳证明90%以上相似度的声纹证据,否认了AI声音与原告的强人身关联。基于技术角度,由于自然人声音在声纹、音色、频率等特征上具有独特性、唯一性以及稳定性,声纹鉴定结论通常被视为判断声音的人身属性的客观证据。
关于声音可识别性标准,首例案采用"相关领域普通听众能否识别"的判决标准(例如,广告商、制作公司等专业群体能辨识即可);孟帅案则采用"一般公众需能识别"的标准(即要求达到公众名人级别的认知度)。
此外,孟帅案提出"容忍义务"概念,认为技术带来的声音相似性不可避免,原告需容忍"合理范围内的相似";而首例案未提及该义务,着重确立了AI声音侵权的认定标准。
“孟帅”案的争议及影响
该判决公开之后,引发了不少疑问*2*3。
首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24年2月29日发布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安全基本要求》(TC260-003)*4要求企业应在AI训练前识别语料侵权风险。但本案法院未强制被告披露数据来源,等于将"证明数据侵权"的绝对责任全部归于原告。
其次,声纹作为具备唯一性、稳定性的生物特征证据,其90%以上的相似度结论未被采纳,导致法院在本案中认定涉案AI声音不具有可识别的个人属性时缺乏客观证据支持。
第三,法院将声音可识别性标准提高到普罗大众均需知晓的驰名程度,忽略了配音行业依赖垂直领域(如广告商、制作公司)专业识别的特性。
另外,法院提出原告需对相似声音承担"容忍义务",却未界定"合理范围"边界。
一些更直接的批评包括,例如,法院在适用"技术中立"原则时未能平衡技术发展与权益保护,放任企业以"技术保密"为由抗辩,变相免除了企业的举证责任,且偏向企业设置容忍义务导致侵蚀个人权利受保护的边界,并且把声音保护的前提抬高到需要达到"一般公众可识别"标准,这将实质上地剥夺了非明星声优保护其声音商业价值的权利并恐将令大多数配音演员的声音资产被技术无偿收割。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首例AI声音侵权案已于2025年6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侵权人格权典型案例”*5。这是否预示了最高司法机关对类似案件的价值取向?
参考资料:
1. 知产库 | 配音员诉AI语音大模型侵权案判决书, https://mp.weixin.qq.com/s/MG3hhbRpfh3_06S5_t3gYQ.
2. 商建刚 | 配音员诉AI语音大模型侵权案评析, https://mp.weixin.qq.com/s/yIwVt-cc4jul1CyqNm1qYw;
3. 钱涛律师团队 | AI配音惹上官司:“孟帅”是不是在模仿谁的声音?从一起AI语音侵权案看声音权益的法律保护, https://mp.weixin.qq.com/s/YCQvcPMSuM7RsmI0iG2ISA.
4. https://www.tc260.org.cn/upload/2024-03-01/1709282398070082466.pdf
5. https://www.court.gov.cn/zixun/xiangqing/467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