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发展已经彻底重塑了市场格局,使品牌能够以创新的方式与消费者建立联系,这种联系的效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种变革不仅影响了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使得客户现在可以通过一系列充满活力的渠道与品牌、产品和服务进行互动。因此,新的趋势能够以极快的速度涌现,特别是在网络领域——新品牌、新产品甚至全新的销售渠道可能在短短数日内就成为"爆款"。这种现象为品牌带来了诸多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为那些伺机而动的恶意行为者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会试图利用最新的消费趋势(包括热门产品和流行的市场/销售渠道)来最大化自己的非法收益。对品牌而言,及时把握最新趋势并相应调整防伪策略至关重要,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在下文中,我们将总结当前几个主要的市场趋势,并详细分析品牌需要警惕的潜在仿冒风险。
社交媒体
众所周知,社交媒体网红总体上能够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大影响。多项研究一致表明,有相当大比例的消费者更倾向于购买那些经过网红背书或推广的产品或品牌。据相关数据估计,约有69%的消费者信任意见领袖的产品推荐,而每10位消费者中就有4位会因为意见领袖的推荐而购买产品。
英国知识产权局开展的研究还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消费者往往会因为网红的推荐而购买假冒产品。虽然有些网红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假冒产品进行了背书,但也存在一些网红故意在社交媒体上推广假冒商品,并不断宣扬购买仿冒品的"好处"(主要是价格更为低廉)。社交媒体和网红在推动仿冒市场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是当前品牌所有者必须重视的一个重要趋势。这一点对于时尚、美容、珠宝和配饰行业的品牌尤为关键,因为这些类别的商品最常因为网红的推荐而被消费者购买。这个问题在年轻消费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研究数据显示,在18-24岁(30%)和25-34岁(31%)的受访者中,约有十分之三的人承认购买过假冒商品。
虽然各大社交媒体平台都建立了自己的执法机制来处理知识产权侵权和假冒产品的销售或推广问题,但品牌仍然需要制定强有力的监控策略,确保在侵权内容获得大量关注或浏览量之前就及时将其删除。在某些情况下,企业还应该考虑对那些频繁推广假冒产品的网红采取法律行动,这种做法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威慑效果。然而,要消除网红对消费者关于假冒产品认知的影响则困难得多。通过开展宣传活动来提高消费者对假冒产品风险(从质量和/或健康安全角度)的认识,以及揭示仿冒贸易更广泛的犯罪影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某些网红长期灌输的关于仿冒产品的错误认知。作为这项工作的组成部分,品牌可以考虑与那些致力于宣传购买正品好处、抵制推广仿冒产品言论的网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仿制品
"仿制品"现象,特别是在美容和时尚行业,正引起越来越多品牌的担忧。数据显示,约有11%的英国消费者至少每隔几个月就会购买一次仿制品,而约三分之一的美国成年人承认他们曾经故意购买过高端或奢侈品的仿制品。
首先需要明确区分"仿制品"和假冒产品之间的本质差别——"仿制品"通常只在外观或品质上与试图模仿的产品相似,但不会使用相同商标。而假冒产品则会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使用品牌的商标,其目的是欺骗消费者,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购买的是正品。
虽然与“仿制品”相关的法律立场比与假冒产品相关的情况更为复杂,但是“仿制品”仍可能对品牌产生负面影响,例如销售和收入损失、品牌形象淡化和声誉损害;在某些情况下,可以采取强制执法措施,但如果品牌方依赖其他形式的知识产权(如注册设计和版权)来对此类商品采取行动,则可能具有挑战性。在一些案例中,“防制品 ”被认定属于侵权行为--例如,英国高等法院于2019年做出判决,认定Aldi仿自Charlotte Tilbury的化妆品调色板侵犯了后者在产品盖子上的设计和调色板内产品上压印的设计的版权。玛莎百货(Marks & Spencer)也曾起诉Aldi “仿制 ”其包含多项注册外观设计的发光节日杜松子酒瓶并获得成功。
一个强大的\涵盖品牌及其产品最有价值元素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将提供最大的机会来打击假冒商品以及那些让人不安的过于相似的 “仿制品”。一些品牌方还试图通过举办“仿制品交换”活动来融入快速增长的“仿制”文化,买家可以将他们相似的产品换成真正的产品,从而亲眼看到质量的差异。这不仅提升了品牌方正品的形象,还尝试消除一些看起来更便宜的类似产品的粉饰和诱惑。
品牌,尤其是奢侈品行业的品牌,也可以考虑使其产品组合多样化,推出入门级奢侈品,或与流行的高街品牌合作,以吸引那些出于成本原因而考虑购买假冒产品的消费者。这种方法还将打击上面讨论的一些网红驱动的消费叙事,当然其最终会扩大品牌方的客户群。这需要非常小心地管理,以免影响到原奢侈品的吸引力。
二手转售平台
对于时尚和配饰品牌的另一个担忧是假冒产品通过二手转售平台和商业渠道进入供应链的风险。据报道,消费者在 2023 年购买了约 500 亿美元的二手服装、包袋和配饰,而在同一年,二手豪华手表的交易额约占整个市场总价值的30%左右。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推动下,加上到2025年二手交易额有望达到全球时尚市场10%的规模,二手交易平台显然将成为长期存在的商业模式。
大多数二手转售平台(尤其是那些专门从事高价位二手奢侈品销售的平台)都有内部产品鉴定服务。然而,平台上出售假冒产品的情况仍然时有发生,这导致一些品牌所有者对这些平台产生了信任危机。不可避免地,产品的真伪鉴定可能存在困难,而且现在的假冒产品可以做得非常精密,特别是在3D打印等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不法分子能够制造出越来越精确和细致的仿冒品。因此,品牌方可以考虑与二手转售平台合作或提供自己的二手市场,这种方式不仅能够让品牌从这个蓬勃发展的市场领域中获益,同时还能在商品鉴定环节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毕竟,品牌才是自己产品的最佳鉴定专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