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假冒汽车零部件的低廉价格对消费者颇具吸引力,但由于劣质或存在缺陷的假冒零部件可能引发的安全隐患,其潜在风险不可谓不高。英国知识产权局经研究发现,在购买过假冒汽车零部件的受访者中,58%属于明知故买,其中,31%的受访者表示节省成本是主要动因,而34%的受访者认为仿冒品在外观上与正品并无明显差异。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最常被假冒的汽车零部件品类包括:汽车蓄电池(25%的车主承认购买过假冒零部件)、轮胎/轮毂(23%)、雨刮器(19%)、安全气囊(14%)以及刹车片/刹车盘(12%)。
汽车品牌应考虑的一些策略包括:
- 常规海关备案(列明授权制造商、经销商等信息)可能并非始终适用,尤其当品牌拥有动态供应链,其制造商、分销商及/或被许可方频繁变更时,若海关备案未能及时更新以反映这些变化,正常进出口活动可能面临被阻滞的风险。虽然可以通过高频更新海关备案来管理此类动态变化,但因持续维护涉及大量权利的备案而产生的成本,使得部分企业拒而远之。因此,该领域品牌可考虑对已知侵权方实施针对性的海关备案(并根据新收到的信息及时更新),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因信息滞后而导致正品零部件在海关被扣留的风险。
- 如前所述,品牌方可利用多种先进防伪技术实施包装和供应链追踪,以增加额外一层验证。
- 供应链透明度对于帮助检测和防范渗透(即假冒零部件混入制造过程的情况)或制造商与终端消费者之间发生未经授权的转移至关重要。对制造商的监控和尽职调查更是关键环节,因为在汽车行业中也存在“原单货”的问题,例如一些企业利用拥有的技术产品规格或模具生产超量产品后不经授权进行销售(我们在聚焦时尚业板块时有进一步讨论)。
- 鉴于假冒汽车零部件涉及重大的消费者安全隐患,针对那些性质更严重的侵权者以及诸如刹车、安全气囊、轮胎、电池等更危险的商品类别,相对于简单通过线上投诉下架处理或海关查扣,品牌方可能需要付诸更强力的措施。
- 在与消费者的沟通中,品牌方可积极鼓励消费者仅使用授权的维修点,以避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从维修或零配件市场上未经授权的零售商处购买到假冒零部件的风险。向消费者普及如何识别假冒零部件的知识也极为重要,与授权的第三方维修或零部件企业的沟通亦是如此。这样能确保各方均充分了解假冒商品的风险,并具备识别疑似假冒产品的能力。英国的其他执法机关,如贸易标准局,也能协助鉴别并处理在实体维修或零部件零售商处售卖的疑似假冒产品。
